野夫有权利追问真相,熊召政欠野夫一个交代

有些恶常常逃脱道德的审判,有些罪可能因良知泯灭而选择性遗忘。但是,罪恶不可能逃脱历史的审判,每个人都将为自己的选择和作为承担责任,真相可能因为沉默而留下谜团,但正义不会永久缺席。

作者:张弘

谁也逃不过历史的审判。

2009年4月28日,野夫在博客上发表《是非恩仇二十年——熊召政和我必须面对的末日审判》,5月15日又发表《卿本佳人,奈何做贼——我对熊召政的继续质疑》.近日,随着两个采访录音在互联网传播,野夫和熊召政的恩怨纠葛再次被广泛关注。

野夫因为自己的行为而付出了巨大代价,不仅自己有6年时间身陷囹圄,其间父亲因病去世。之后又遭遇母亲投江,尸骨无存,其悲惨之状令人同情落泪。按照野夫所述,熊召政很可能是酿成这一系列悲剧的始作俑者。当野夫当面向其询问真相时,熊推诿回避;当野夫以博文的形式将当年事实公之于众后,熊电话道歉,却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说明,当年接受采访时只是表示以后会讲清楚,当记者近日采访他时,依然保持回避和沉默。

以当时的情形而论,熊大致有以下几种选择:1.拒绝合作,和野夫共进退;2.和野夫撇清关系,自保但不落井下石;3.被动服从且推卸责任;4.合作构陷以立功,以获得认可。就目前野夫披露的情况和熊的回应来看,熊的选项可能是4。当然,现实往往特别复杂,其中的各种隐情和曲折或许出人意料。熊召政一直保持沉默和回避,或许心有苦衷和顾忌。

但是,作为受害者的野夫有权利追问真相,无论自己遭到的身体摧残和种种限制,还是父母先后不幸去世,都给野夫造成了巨大的身心创伤。作为生者,野夫必须追问事情的详细经过,判定其性质作为是否谅解的依据,同时告慰九泉之下的父母。而熊召政也有责任给野夫一个交代,诚实地说明事实真相,以消除可能存在的误解。

《悔余日录》

作者: 冯亦代 整理:李辉

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00年6月

《聂绀弩刑事档案》发表于《中国作家·纪实》2009年第2期之后,关于黄苗子、冯亦代、英若诚、赵济年等人的行为曾经在文化圈引发过热烈讨论,冯亦代的《悔余日录》是在2000年由李辉整理、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冯以巨大的勇气,在生前披露了自己作为告密者不堪的一面。冯亦代2005年去世,他虽然没有勇气在受害者面前直承自己的过往,但他能够在生前出版《悔余日录》,已经显示出相当的勇气。英若诚在英文自传中披露自己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搜集情报的往事,至少也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在很多时候,个人或许会因为巨大的压力或其他因素,做一些违背道德伦理和个人良心的事,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待时过境迁,如何面对自己身上的这一污点,就是一个严肃的问题。理查德·J.埃文斯《第三帝国的到来》一书显示,19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年过七旬的豪普特曼在希特勒上台后,用行纳粹礼和唱《霍斯特·韦赛尔之歌》的方式,公开拥护纳粹,但没有成为纳粹党员。1938年,一个匈牙利作家在拉帕洛和他见面。豪普特曼对希特勒满腹牢骚,称希特勒毁了德国,还将毁灭世界。匈牙利作家问他为什么不离开德国,豪普特曼恼怒地大声说,“我是个懦夫”。

豪普特曼表面屈从纳粹,是名副其实的“两面人”。但是,他知道并承认自己的懦弱,没有回避自己的丑陋。冯亦代、英若诚不及豪普特曼坦率,但也用隐晦的坦白直面自己不光彩的过往。熊召政之前称自己生前会说明此事,莫非是因为71岁的他尚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或缺乏相应的勇气?

正如人们看到的那样,有些恶常常逃脱道德的审判,有些罪可能因良知泯灭而选择性遗忘。但是,罪恶不可能逃脱历史的审判,每个人都将为自己的选择和作为承担责任,虽然真相可能因为沉默而留下谜团,但正义不会永久缺席。

Copyright © 2022 世界杯进球_国足进世界杯了吗 - fulit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