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807课:刘备“髀肉之叹”的“髀”是什么意思?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骨”部的两个字,分别是:“髀、髁”,这两个字都是现代汉语通用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

1、髀。读bì。《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髀,股也。从骨,卑声。䠋,古文髀。”形声字。本义是大腿。

之所以古文的“髀”写作“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从足者,足所恃以能行也。”足因为有大腿的支持才能行走。

(大腿)

这个字的本义与肉部的“股”基本同义。至股字时再说两个字的区别。

髀的本义即股部;大腿。《礼记·深衣》:“带,上毋厌髀,上毋厌脅。”带的位置,下面不要压住大腿,上面不要压住肋骨。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表疑其心,阴御之。”南朝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书影)

后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又引用这个典故,在第三十四回写道:第三十四回:“因见己身髀肉复生,亦不觉潸然泪下。”刘备因为大腿上肥肉又长了出来而生髀肉之叹,后来人们据此发展出来两个成语,一个是“髀肉复生”,用以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另一个是“脾肉之叹”(这里的“脾”通“髀”),用以形容因虚度光阴引起的感叹。这里的“髀”即用它的本义,大腿。

(髀肉复生)

实际上,“脾肉之叹”的脾,用字不准确,准确的字,就是“髀”。

鲁迅《呐喊·故乡》:“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这是说“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样子。鲁迅用字很准确,就是“髀”。杨二嫂的状态应当是如图:

(鲁迅笔下的杨二嫂)

髀还可以指股骨,大腿骨。《篇海类编·身体类·骨部》:“髀,股骨也。”《汉书·贾谊传》:“至于髋髀之所,非斤则斧。”颜师古注:“髀,股骨也。”

又因为股骨一般是人身上最长的骨头,髀又指某些长骨。清许梿《洗冤录详义·论沿身骨脉》:“辅臂骨者髀骨。”注:“本书称髀骨有三,一辅臂之髀骨;一横髃前之髀骨;一胫骨旁生之䯒(héng)骨。”

本义之外,髀还有一个用法:古代测量日影的表。《周髀算经》卷上:“周髀长八尺,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髀者,股也;正晷者勾也。”其实,我们说的勾股定理里的股,即“髀”,因为髀的本义就是“股”。

(《周髀算经》书影)

髀的小篆写法如图:

(髀的小篆写法)

2、髁。读音有两个:

(一)kē。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髁,髀骨也。从骨,果声。”形声字。本义是股骨。即大腿骨。

(髁:髀骨;大腿骨;股骨)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髀骨,犹言股骨也。”髁的本义是髀骨,即大腿骨。

本义之外,髁还有其他用法:

(1)尾骨。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六十一引《苍颉篇》曰:“髁,臋骨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四引《三苍篇》:“髁,尻骨。”

(2)踝骨。也作“踝”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四》:“群儿坌涌各持砖瓦击其髁……次日家人觅之归,两足青紫。”这里的“髁”,指的即脚踝。

(脚踝)

(3)膝骨。也指膝部。《广韵·戈部》:“髁,膝骨。”鲁迅《彷徨·示众》:“车上的坐客依然坐着,车夫已经完全爬起,但还在摩自己的膝髁。”

(4)膝端为髁,踵两旁圆骨为髁。如:肱骨髁;股骨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髀骨,犹言股骨也……髁者髀与髋相接之处,人之所以能立能行能有力者,皆在于是。”

(5)謑髁。不正貎。一说谨刻。《集韵·马韵》:“髁,謑髁,不正貌,一曰谨刻。”《庄子·天下》:“謑髁无任,而笑天下之尚贤也。”陆德明释文:“謑髁,论倪不正貌。王云:‘谓谨刻也。’”謑髁相当于随随便便,名不正言不顺的意思。《庄子》这一句话的意思是:随便任用人,而讥笑天下推崇贤人。

(二)kuà。这个读音出自《广韵》。髋骨。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十八引《字林》曰:“髁,䯊也,谓腰骨也。”《素问·刺腰痛论》:“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两髁胂上。”王冰注:“髁骨即腰脊两旁起骨也。”腰痛时牵引小腹,引动胁骨下面也疼痛而不能后仰,治疗时应刺腰与臀部交连处,其部位在两髋骨间挟脊两旁的坚肉处(其实就是下髎穴)。

髁的小篆写法如图:

(髁的小篆写法)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Copyright © 2022 世界杯进球_国足进世界杯了吗 - fulit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