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存在个别相同字,它的笔法、形态也各有特色,我们拿“已”字举例,“已皆知”的“已”点画浑实短小,最后一横钩平直,向下回挑。
“已有”的“已”形态宽阔,圆融平滑,最后一横坚韧弯曲,上挑而出,极为灵动,可谓将王羲之变幻无穷的用笔特色,展现的淋漓尽致。
而且观览全篇布局,毫无集字法帖的生疏、怪异之感,分析开头几行,自上而下,笔势逐渐飘逸飞动,上方几字融合楷书意态,形态端庄稳健。
中间“道非常”3字,则采用行书,最后几字融合草书的简洁、潇洒之气,如此自然顺畅的字体变化,犹如王羲之亲自挥笔,借由情感递进,一气呵成。
除了书体的巧妙排布,集字者还利用章法疏密、结字开合,凸显行列间的节奏感,如“非常”2字,“非”字上开下合,“常”字上合下开,和谐融为一体。
至于章法层面,根据书体、结字情况,加以相对应的疏密变化,如第一行上方结字端庄,分布颇为紧密,下方笔画洒脱飞动,字与字之间则疏空虚和。
以此形成错落起伏的波动感,凸显全篇和谐生动、天然率真之美,同时 《道德经》无为而治的理念,与王羲之平和萧散的格调吻合, 还原正统的魏晋风韵,每抄写一遍,都具备无上功德。
尤其经过如此严谨、科学的安排,更是激发浓厚艺术气息,字字标准清晰,单字大小符合现代人书写习惯,具备文学赏读、艺术鉴赏、临摹学习等价值,比《圣教序》难得百倍,专家看后感叹不已,将其视为“世界级珍宝”。
若能将此作尽数掌握,算得上书法大成,之后临摹其他的魏晋、唐宋法帖,基本不是问题,并且“王字”平和中正见精微,后世可以根据他的笔法,进行个人发挥和变化,创作出独特的个性之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