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萬里長城Emily Mark (CC BY-SA)
中国的长城是中国北部的一道屏障防御工事,从西端的甘肃省嘉峪关延伸到东端的辽宁省丹东市虎山,全长13,171英里(21,196公里),明后期东至渤海湾。它横跨11个省/直辖市(或10个,根据对支线的判定不同)和两个自治区(内蒙古和宁夏)。
长城全段的建成始于秦朝(公元前221-207年)始皇帝(公元前259-210年在位),并在许多不同的朝代中断断续续持续了数百年。今天的长城几乎完全是明朝(1368-1664年)的砖石建筑,他们增加了独特的瞭望塔,并扩大了城墙的长度和宽度。这个如今著名的国家纪念碑在明朝之后逐渐衰败,当时清朝(1644-1912年)入主中原并将中国边界向北扩张,明长城变得过时。修复和保护工作直到1980年代才开始认真进行,中国长城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早期城墙
在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81-221年),东周王朝(公元前771-256年)崩溃,中国各个诸侯争夺全国主导权。有一个国家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秦国,发音为“chin”,并因此统一中国。带领秦国取得胜利的统帅是嬴政,他在征服其他国家后自命为“秦始皇”(始皇帝)。
始皇下令修筑长城,以巩固他的帝国,保护其免受侵略。七个强国的边界各有城墙进行防御,始皇掌权后将这些“内部边防”摧毁。为了表明整个中国现在合而为一,皇帝下令在北部边境修建长城,以抵御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匈奴的骑兵;中国将不再有标明不同国家之间的边界的藩篱,因为不再有任何独立的诸夏国家。
秦长城沿着一条比现存长城更北的线延伸,标志着当时中国和蒙古游牧政权之间的边界。这道防线是由不情愿的应征入伍者和囚犯建造的,他们从中国各地被派往北方看守边疆。始皇不是一个仁慈的统治者,他更关心自己的伟业,而不是人民的利益。他的长城并没有被秦朝时期的中国人民视为民族自豪感或团结的象征,而是被派去为皇帝劳役至死的地方。
明代长城
现在的长城形象非常广为人知,它不是始皇两帝千年前的长城。实际上,现如今更早的长城所剩无几。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后,中国经历了被称为楚汉之争(公元前206-202年)的内战,西楚霸王项羽(公元前232-202年)和汉王刘邦(公元前256-195年)之间展开了斗争,这两位诸侯是推翻秦朝的起义领袖中最强大的。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之战中击败项羽后,他成为汉朝的第一位皇帝(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并继续修建长城作为防御手段。他也是第一位使用长城作为管理北方贸易的手段(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草原丝绸之路”)的皇帝,后来的汉孝武帝(公元前141-87年在位)在公元前 130 年扩大并开放了中国和西方之间的贸易。(见于司马相如《喻巴蜀檄》)
历代王朝都曾对长城进行过修缮与扩建,直到明代发起大规模的营建工程,以抵御来自蒙古的入侵——这与秦始皇最初修筑长城时的用意可谓一脉相承。正是这种目的上的一致,或许也解释了人们为何普遍认为现存的长城可以追溯至秦代。明代所建的长城,设有二万五千余座雄伟的烽燧与敌楼,高度在16至26英尺(5至8米)之间,底宽20英尺(6米),顶宽16英尺(5米)。
辽宁长城
除了修筑规模宏大的长城之外,明朝还将东北重要的农业中心——辽东地区,用一道称为“辽东边墙”(又名“辽东长城”)的防御工事将其环绕。自2009年起,这一道墙成为中朝之间争议的焦点。当时中国政府宣布,他们在靠近朝鲜边境的虎山一带新近发现了部分长城遗迹。
朝鲜方面主张,这一“新发现的长城”实际上属于他们,并非中国长城的一部分。而争议的这段城墙显然是辽东边墙的一部分。该墙不能与真正的长城相提并论,其修建本来也并非出于将长城向东延伸到鸭绿江的目的。它只是为防御来自北方对辽东的入侵而设置的一道简单防线,建造材料主要是黄土、石块以及其他就地可取之物。为了进一步阻碍敌军,墙体两侧还开凿了壕沟。
事实证明,无论是辽东边墙还是长城都未能真正抵御外敌的入侵。大约自1600年起,满洲人便自北方多次南下,直至1644年从山海关大举入关,。当时中国正处于动荡之中,国内爆发了反抗明朝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明朝总兵吴三桂(1612–1678年)以借助外力平定叛乱为由,与清政权达成协议,遂打开山海关迎其入关。然而满洲统治者并未履行承诺,而是趁机夺取政权,剿灭南明,将统治扩大到中国全境。清朝取代明朝之后,中国疆域进一步推进至长城以北,长城在防御上的作用随之丧失,逐渐荒废,直至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才在控制人员出入境方面重新发挥了一定作用。
当代保护与月球谬误
作为中华帝国初一泰平的标志,始皇帝下令沿着北部边境修建长城。
在此后的岁月里,虽然不乏零星的修缮举措,但直到1980年,中国政府才将长城作为重点古迹加以保护,并将其定位为国家级的旅游景点和收入来源。长城在1987年才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即便获得这一殊荣,长城本体依旧在逐渐风化、坍塌。根据长期监测长城的历史学家与文物保护专家的统计,目前真正保持稳定状况的墙体仅约600英里(372公里)。
关于中国长城,近代以来流传着许多误解,其中最广为人知、被反复提及的说法,是长城是地球上唯一一个能够从太空中看到的人造建筑;然而,这并不属实。这一说法最早源自英国散文家亨利·诺曼爵士,他在1895年写道,长城是“地球上唯一能从月球看到的人类工程”。他的判断依据是:既然人类在地球上可以看见月球表面的陨石坑与所谓运河,那么身处月球的人自然也能够看到地球上如此漫长而庞大的长城。许多人误以为“从月球可见长城”的说法出自宇航员的亲身经历,或者是科学家、天文学家的研究结果,事实上它完全是出自一位生活在航天尚不可想象的年代的作家之笔。现代学者与科学家,以及真正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已经多次驳斥了这一谬误。
关于这堵墙的另一个谬论是,它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的秦朝,并且它是作为民族自豪感的象征而建造的。如上所示,最后两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第一个也是如此;古代世界七大奇迹都位于现今希腊、埃及和土耳其所在的东地中海地区。然而,长城是2007年被新七大奇迹基金会选为当代认定的新七大奇迹之一的伟大建筑之一。每年有超过 400 万人参观长城,尽管从月球上看不到它,但它依然是世界上最知名的人造建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