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挑的确存在过,比如三国时代,吕布单挑郭泗,孙策单挑太史慈,都是于史有据的。其他朝代,比较有名的如五代的铁枪大将王彦章,那是单挑成瘾的人物。主将被擒全军溃败也是有的,比如唐代虎牢关之战,窦建德轻骑出阵负伤被擒,十五万大军顿时崩溃,他在河北经营多年,轻徭薄赋,被认为是可以和李渊,王世充争天下者,结果一战就覆灭了。
单挑并不是我国古代战争的主要形式。日本古代倦也有每战必先单挑的传统,先是队前出一武力超群之部将,先鸣镝,然后冲阵,和对方的先锋单挑,〦般武士皆以于主公马前为荣。
姚雪垠曾对单挑的说法批评过,写过二句诗“阵前苦斗獬豸将,旗下旁观草木兵”,三国时期,主要是步骑兵作战的年代,冲锋陷阵的是士兵和下级军官,主将处于保护地位。
但有时为了攻坚挫锐,主将也要亲冒矢石,以激励士卒,比如孙氏三代就有这个传统,但很少造成两方主将对打的局面。
说单挑,就是摆开阵势对垒也是不得已而为的,关羽对颜良,是突然袭击,不是阵前对打,吕布与郭汜,是事先有约定,算是个特例吧。
事实上,历史上两军对垒基本上是没有单挑这么一个环节的,不过也有极个别的,就是项羽和孙策。当年项羽想跟刘邦来一场单挑直接定输赢,也省得双方战士再打来打去的了,当然,这个话是项羽提出来的,而刘邦自然是不答应的,除非刘邦傻了。
隋唐时代讲求的是“出将入相”,所以那时候的男儿都希望的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时代,尚武之风对整个社会影响很大。同时唐朝非常重视骑兵,而凭借骑兵的机动能力,屡屡可以冲击敌人的阵型,唐代作战经常“以轻骑扫除群雄”。
况且还有唐太宗这样的马上皇帝,都敢冒箭矢于阵前,何况那些在尚武风气中长大的将军。尤其是这些人拥个人绝艺而扬威阵前者不在少数,例如尉迟敬德于阵中夺稍,薛仁贵以三箭镇抚天山等,皆为阵将的单挑对决立下英雄典范。
而且唐代盛产良马,冶炼技术也非常先进,所有促进了马上格斗的不断发展。或以弓矢作中距离的对射,或用枪矛棍棒为近距离的冲锋,并备短刃随时埋身搏斗而藩帅坐阵观斗,于计量战争成败之余,亦可藉此审视部下的勇艺才具,寓战斗于娱乐的尚武意味。
尚武之风,加上重视骑兵,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在唐代以及五代。到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不过与唐初的倾国之力供养几十万大军相比,藩镇割据者的部队人数相对较少,尤其是对节度使效忠的人更少。
而且,自唐初以来集结列阵的作战方式开始流行,如果交战双方的兵力相近,很难在战场取得压倒性的优势。于是,一种在战将之间流行的对决方式蔚然成风,成为冲锋陷敌前的序幕战。
从两方对垒列阵,然后作出邀战与迎战,再发展至彼此大军合战。比如,在五代梁晋交锋之时,梁之将帅明知晋军好战,多采持重策略,刻意回避。为了能够达到冲击敌阵的效果,李克用和李存勖手下大将周德威等人屡屡采用“挑战”的方式先于对方大将进行对决,在进行混战。
周德威也在数十年的作战时间里,屡次在斗阵中取得胜利,为晋军最终的获胜做出贡献。当然后梁也不乏斗阵的大将,比如朱全忠魔下的王彦章、寇彦卿、葛从周和张廷寿等,都是非常善于在阵前单挑的大将。
项羽很是生气,骂刘邦懦弱,到那时刘邦就是不为所动,反正刘邦的;脸皮不是一般的厚,项羽很气刘邦的不按套路出牌,还是派大将出战,结果被刘邦安排的善射的人射死,项羽遇见刘邦这种不按套路的人真的是要气疯了,直接自己亲自出山,直视射箭的人,把射箭的世界看怂了。不过,这场单挑到底是没成。
虽然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将军如张飞、赵云等等的象征意义和领头意义很重要,他们有时候的冲锋是激励士气的做法。但其实真正的大将是不会随便把自己置于这么一个危险的境地。
因为在古代战中要是将军战死了,基本上就代表着战争的彻底失败。所以一般来说都会保护将军,越高级别的将军越是如此。同时一旦将军战死,军队里又不能立即任命出新的将军,整支军队就会指挥不灵,这也是为什么将军不能战死的首要原因。
为了能有效保护将军,除了给将军穿上结实的装备外,一般身边还要保留卫队,并且全军主帅通常不可以亲自上阵杀敌。不仅如此,将军的指挥中枢要严密设防,尽量不能让对方找到破绽,而交战中己方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去攻击敌方的指挥中枢。
一旦打破指挥中枢,斩杀或者俘虏对方的将军,基本就可以宣告本次战斗胜利了。在一场战斗中,将军的任务是合理配置自己能掌握的资源,以尽量小的代价完成战斗任务,不一定要用个人武力来体现自己的能力。
但是也会有一个例外,那就是骑兵将军,一般骑兵将军是需要带队的,主要是因为骑兵移动速度比较快,只有一起移动才能确保战术的传达与运用。
同时主将通常在「中军」,不是「稳扎末尾」。主将在,将旗在,意味着即使战败,也能有战败的方式后退,而不是「溃败」。骑兵追杀溃败的军队轻易义举,所以主将必须被保护,才可以确保军队还有撤退的能力。同时每一个战败或战胜后活着回去的将士,都是军队宝贵的财富,历练过阵仗的经验,比什么都重要。轻易战死的将军,只能说是匹夫之勇,重新收拾重头再来,才是真正合格的将军。
作为现代的我们,单挑定胜负这种方式是十分草率的,但是也因为这种草率的方式减少了很多的伤亡。大家知道的单挑事件多数是在《三国演义》中出现的,而仔细一想,《三国演义》主要讲述的人物的传记,而并非是历史事件本身,这也就造成了武将之间的对决的吸引力大于敌我双方混战的本身的吸引力。
所以在《三国演义》中,这些单挑的事件就被夸大,夸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单挑的次数,而另一个就是单挑的结果对整体战争的结果影响程度。
三国时期,人口相比春秋之前是多了很多的,所以经常发生大规模战争,大将单挑这事情也很少发生了。不过在春秋时,中原大地上有很多国家和部落,当时小点的国家就像现在的几个县城那么大。一个国家就那么几千上万人,去掉老的少的,女性,就更少了。
两个国家发生战争,双发军队加起来有的也就上千人,就跟现在的村架一样。所以双方各派几个比较厉害的做代表,争个输赢就算战争了,就跟现在各种比赛一样,双发派代表,定输赢。毕竟就那么点人,如果群殴都死了,胜利了也没多大意义了。
不过到后期,随着作战人数的增多,再加上弓箭、强弩、火枪、火炮等武器的使用,单挑是越来越不明智了,曾经刘邦就被项羽偷袭了一箭,后来项羽又被韩信的车轮战给累死了。随着战争的升级,单挑这种事情越来越不合时宜。
所有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硬碰硬这种拼消耗乃下策也。不过阵前单挑这种事情也有好处,有大风险就有大收益。
如果一方有猛士,在阵前单挑一则可以壮声势,在心理上鼓舞士兵作战的士气,像张飞在桥头吼一嗓子,都能吓退敌军,一本万利的买卖;二则,擒贼擒王,如果对方主将在单挑中能被杀死,可迅速赢取战争,而且自己的伤亡可以降低到最小值。比如隋唐战争,虎牢关之战,主将窦建德轻骑出阵负伤被擒,十五万大军顿时崩溃,战场上的四两拨千斤之举。
明朝万历年间,日本丰臣秀吉由于十分喜欢《三国演义》这部作品,并且深受人物的影响,侵略朝鲜的时候,他竟然提出单挑,对于这种方式从未听说过的朝鲜来说,在丰臣秀吉上场时就把他打成了筛子,这也是史上单挑的一个笑话。
不过很多人都认为这种方式是不存在的,因为不符合战争的逻辑,这种方法也过于滑稽。还有大家都会疑惑的一问题就是,单挑的结果算数吗?这个问题主要是取决于武将的想法,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重大利益和自己的名誉。
其实想一想,如果当自己一方有绝对实力优势时,因为单挑而输掉战争,无论是害怕皇帝的怪罪还是自己的面子问题,这位将领都是没有办法交代的,这也是为什么单挑为什么会比较少的原因。
来源:中国历史网